對外合作【停用】
20年足音鏗鏘砥礪歌行 新時代信心滿懷激昂跨越
引 言
夏日的貴陽,到處充滿燃燒的激情,一派壯麗的畫卷。
7月1日,在黨的生日之際,貴陽市第二人民醫院(金陽醫院)又一次奏響了激昂跨越的樂章——迎來了貴陽腦科醫院二十周年紀念日。
時光倒回1996年7月1日這一天:“貴陽腦科醫院”、“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協作醫院”,在貴陽市第二人民醫院掛牌成立。2007年10月,醫院整體搬遷觀山湖區,同時掛牌“貴陽市金陽醫院”。
這不是簡單的變名換牌,是二醫人秉承“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恪守“厚德、術精、博學、創新”的院訓,努力探尋立院之本,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科技興醫、特色興院”的發展創新之路。
二十年是歷史長河的一瞬,醫院發生了振奮人心的巨變:躋身“全國百佳醫院”行列,獲得全國首批“百姓放心醫院”稱號,成功打造出“腦科、皮膚、腫瘤”三大特色專科。先后與相關方面協作創辦了“中日友好醫院協作醫院”、“中科院腫瘤醫院協作醫院”、“武漢市第一醫院皮膚病貴陽協作中心”、“河南省胸科醫院心血管病協作中心”。
伴隨著二醫人鏗鏘創業的足音,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他們奮力拼搏、強勁發展的脈動……
神經外科:高質量精湛技術實現臨床腦外科醫療跨越發展
7歲的小春雨,口水不止,視聽失聰,神經收縮。
2014年11月,小春雨和家人陷入了深深的絕望……經多家醫院檢查,小春雨的大腦患上了膠質瘤。由于切除手術風險非常大,四處求醫均被拒,建議小春雨家人帶她到北京天壇醫院治療。因為去北京路途太遠,小春雨家人萬分糾結。
腦干膠質瘤是發生在腦橋,中腦和延髓的膠質瘤的統稱。腦干是腦神經核、神經傳導束和網狀結構集中的部位,亦是心跳、呼吸中樞所在地,手術要求極高,貴州多家醫院均不敢收治小春雨。
最后,經人介紹,小春雨和家人來到金陽醫院碰碰“運氣”。找到對腦干、巖斜區的大型腫瘤,顱底各種大型腦膜瘤、聽神經瘤、三腦室腫瘤、垂體瘤,脊髓髓內腫瘤等神經外科高難度手術和治療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專啃“硬骨頭”的腦外科專家王誠。
幸運的是,王誠在與小春雨家人充分溝通,取得了小春雨家人的充分信任后,在經過8小時的手術后,小春雨腦干處5厘米的腫瘤被成功切除。這是我省第一例腦干膠質瘤切除手術。
王誠說,腦干相當于電腦的CPU,是人體生命中樞,主管呼吸、心跳、意識、運動感覺等。據統計,膠質瘤發病高峰群體為31歲—40歲年齡階段,10歲左右兒童是該病發病率的小高峰,兒童多發病于小腦。主要癥狀為:持續頭痛、行走不穩、肢體功能障礙。小春雨的腫瘤與腦干非常貼近,若是腦干損傷,將導致患者出現昏迷、沒有呼吸、血壓維持不住等情況。為小春雨的手術選擇腫瘤分塊經離,在腦干功能相對最少處切開2毫米—3毫米的手術眼將腫瘤取出。
與王誠名字相連的,還有另外一個首例。患“巖斜區腦膜瘤”、反復出現頭昏頭痛及面部麻木等癥狀的貴州人韓女士,專程從省外返回貴陽,到金陽醫院求醫。也由王誠主刀,成功完成手術。這是省內第一次采用顳下硬膜下巖前位小腦幕入路,切除腦干巖斜區腫瘤。
這種手術方法,目前只在北京天壇醫院、上海華山醫院等少數幾家大型三甲醫院開展,在貴州尚屬首例。
王誠說因為腫瘤與腦干,神經血管相當接近,手術難度高、風險大。創新使用“顳前入路”手術方法,創面大約縮小三分之一,手術空間只有2厘米左右,“對患者來說,能減少并發癥。
“腦干是人體的生命中樞,長在這個地方的腫瘤是許多醫生的手術禁區,在做這類手術時主刀醫生必須得到患者及患者家人的充分信任,手術必須一動不動全神貫注4個小時以上,有時甚至一整天都得定在那兒,眨個眼都得小心。”王誠說。
回憶貴陽腦科醫院神經外科的成長歷程,神經外科主任田軍感慨萬千:
1996年7月3日,剛剛掛牌3天的腦科醫院,世界著名神經外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時任北京天壇醫院名譽院長王忠誠院士走進貴陽腦科醫院手術室,親自為沿河自治縣一名邊遠山區的孩子做了腦干腫瘤切除手術,一刀開創了貴陽腦科醫院的新局面。
23天后的8月23日,以北京市有突出貢獻的知識分子羅世琪教授為首的北京天壇醫院專家組進入貴陽腦科醫院,從此,北京天壇醫院一批又一批的著名專家,從未間斷地在貴陽腦科醫院支援和幫扶,長期輪流在貴陽腦科醫院坐診手術、傳道授業。
田軍說,當時神經外科只有8名醫生,3名主治醫生,5名住院醫師,沒有一名醫生從事過神經外科工作,在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專家精心指導下,毫無神經外科經驗的醫生們從疾病的診斷、CT、MRI閱讀手術技能培訓,一點一滴學起……
如今,神經外科已有醫護人員140人,其中主任醫師8人,副主任醫師6人,護士90人。博士研究生1人,碩士研究生4人,病房由20年前的一個病房增加到6個病房,床位由20年前的37張發展到今天的245張,開設了60張NICU病床,門急診量15000余人次/年,專家門診量6000人次/年,收治病人3532人/年,手術量為1200臺次/年,介入治療50臺次/年。
此后,對于疑難、危重病例的診治能做出分析,并提出及時有效的處理意見。對胼胝體—透明隔—穹隆間入路腫瘤切除術、頸前入路頸椎間盤摘除術等神經外科系統疾病的診治積累了豐富臨床經驗,主任醫師卓志平更是以“師帶徒”的方式,無私地將自己的醫術傳遞給年輕一代
在田軍、卓志平兩位老主任的帶領下,如今的貴陽腦科醫院造就了一批優秀的神經外科專家。
他們有刻苦鉆研、擅長于顱內腫瘤及動脈瘤手術的神經外科二病區主任、主任醫師甘鴻川,有擅長急重癥顱腦疾患及小兒神經外科研究的饒正西博士;有擅長重癥腦疾病診治、脊柱手術的楊向斌主任;有擅長顱內血管畸形介入及手術治療的陳忠主任;有擅長腦室鏡下垂體瘤及中線腫瘤手術的曹楚南主任;有擅長缺血性腦病治療、對頸動脈斑塊手術治療的童揮主任醫師……
一例、兩例、三例……貴陽腦科醫院在北京天壇醫院的鼎力支助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忠誠的全力扶持和全體二醫人的共同努力下,名聲大振,云南、四川、重慶、福建、湖南等周邊省市的患者也紛紛慕名前來……
神經外科近三年來累計完成重型顱腦外傷2463例,治愈率85%;高血壓腦出血2781例,治愈率75%;膠質瘤1540例,治愈率92%;腦膜瘤1230例,治愈率96%;垂體瘤150例,治愈率98%;聽神經瘤38例,治愈率98%;腦積水95例,治愈率98%;動脈瘤120例,治愈率97%;三叉神經痛,面神經痙攣65例,治愈率98%。
經過近20年的發展,貴陽腦科醫院神經外科救治水平與實力達國內先進、省內領先水平,于2012年獲得貴州省臨床重點扶持學科,已成為省內具有影響力的神經外科中心之一。2015年2月成為貴陽市神經外科質控中心。
神經內科:積極探尋治病救人美好愿景激活醫院內生動力
貴陽市神經內科質控中心主任、貴陽市卒中中心總監、貴陽腦科醫院神經內科二病房主任、主任醫師孫萍的腦海里永遠也無法抹去這樣一段記憶……
這一天,剛參加工作的孫萍正在神經內科上門診。這時,一家三口走到孫萍眼前,青壯年男子正向孫萍描述:“醫生,不知什么原因,這幾天我一直頭痛睡不著……”
還沒說完,這名男子當即倒地死亡。孫萍和他的家人驚駭萬分,手足無措,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被死神奪走了生命……
20年后的今天,這一幕還在孫萍眼前縈繞。她感慨地說:“要是在今天,也許用不了一個小時,就能把患者救活……”
還有一位老人,因為腳痛無力,家人帶他到全市多家醫院檢查未發現病因。半年后來到二醫,孫萍一看就判斷為典型的腦梗塞伴隨帕金森癥狀,經核磁共振檢查果然如此。
孫萍說:“腦梗塞若在24小時內發現可以通過溶栓恢復正常功能,錯過了最佳治療,就會導致老人終身與輪椅為伴,嚴重影響生活的質量……”
畢業于遵義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的孫萍最初對“像福爾摩斯偵探案情”樣通過軀體癥狀倒推神經系統疾病充滿了強烈的興趣。
經歷了這兩樁事后,孫萍深深意識到神經系統病患的兇險、意識到貴州神經內科疾病患者對精準診斷和治療的迫切需要。從此她踏上了艱難的神經系統學習之路,時至今日,人到中年的孫萍還在北京天壇醫院攻讀博士,貴陽、北京兩頭奔忙……
在孫萍的感召帶領下,神經內科一直注重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先后派出多名人員到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天壇醫院、宣武醫院、華西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進修學習。他們積極鉆研新技術,提高診治水平,使許多疑難疾病得到確診與合理治療。
神經內科一病房主任葛美,至今已記不清診治過多少病人,也記不清為攻克疑難雜癥,查閱國際國內醫學文獻,熬過多少個不眠之夜。而最讓她難以忘懷的,還是被自己確診并治愈全省首例肥厚性硬腦膜炎病患者的故事。
患者正值青壯年,兩年前,頭部開始時不時劇烈疼痛,并伴有嘔吐癥狀,多方求醫未果,從云南昆明來到金陽醫院。看著病人抱頭在床上打滾慘叫,葛美心里一陣陣抽緊。她判斷病人得了罕見的肥厚性硬腦膜炎。
為了確診判斷,連著一個多月,葛美成了市圖書館和醫院圖書館的常客,一點點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結合活檢數據,終于得出結論。采取“大劑量激素對沖配合免疫制劑”療法,三天之后,奇跡出現,飽受病痛折磨的年輕患者,淚流滿面望著葛美:“謝謝!謝謝醫生!你讓我兩年多來,第一次睡一個不被痛醒的安穩覺。”
聽聞這個病例,“北京專家西部行”活動的專家組長、國內著名神經內科專家樊東升感慨不已:“沒想到貴州的醫生能確診出這個病,沒想到為了一個疑難癥病人,貴州的醫生可以沒日沒夜查那么多國際文獻。”
從事神經內科工作30余年,在腦室發病、脊髓病變、椎體外系病變、各種頭痛、頭昏、眩暈等多種神經科疾病診斷、治療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的老主任、主任醫師趙萍回憶過往,激情仍在燃燒——
1996年7月1日大家在繁忙、興奮、期待中迎來了腦科醫院——神經內科的成立。“當時只有我一人進修過神經內科,從內科抽調到我科工作的年輕醫生、護士皆缺乏神經內科領域的工作經歷和經驗。當時醫生共5名,平均年齡不足35歲,其中僅有一名主治醫生,一名醫生已赴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內科進修,科室內僅剩下三名醫生”趙萍說。
在這種極度困難的情況下,神經內科首先制定出了規章制度,如病房、門診同時開診等。大家邊學邊干,一遍遍從神經病學、實用神經病學等書籍中掌握基本技能及基本理論知識,為收治病人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其間大家還自籌資金請貴醫解剖教研室的老師定時到神經內科授課,多次請貴醫神經內科知名專家董佑忠、趙明祥教授及省二醫的張迪然院長到神經內科進行疑難病例查房、指導,快速提高了神經內科醫生的業務水平。
勤學、苦干、巧干……貴陽腦科醫院神經內科的一批專家快速成長起來……有擔任中美腦血管病學院金勛章講師,神經內科三病房科主任付蓉,有擅長診治癲癇、腦血管病、錐體外系疾病、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的神經內科二病房科副主任龔玲。
經過20年的發展,神經內科組建了腦電圖室,肌電圖誘發電位室,經顱多普勒檢查室,癲癇、腦血管病、神經心理、眩暈專病門診,從二十年前的一個病房擴展為現在的3個病區及1個心身病房,病床數達到199張。擁有雄厚的專業技術力量,有主任醫師5人,副主任醫師6人,主治醫師8人,在讀博士2人,碩士研究生10人。先后開展了高壓氧艙,動脈、靜脈溶栓、機械取栓及神經血管介入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選擇性全腦血管造影,使腦梗死、蛛網膜下腔出血與腦出血的病因得到進一步明確;腦脊液細胞學檢查,使腦感染性疾病等得到正確診斷。現已成為貴州省臨床重點(扶持)學科,已基本建成腦血管病、癲癇、眩暈、心身疾病、帕金森病及記憶障礙等亞專科建設。
精誠合作:人才培養多學科合作并重為高速騰飛積蓄力量
“初步診斷為腦瘤,經影像精準診斷為海綿狀血管瘤;初步診斷為垂體瘤,經影像精準診斷為鼻咽癌……只有精準的診斷,才會有精準的治療。這些先進的設備還可以為邊遠山區的群眾開展遠程會診、還可以進行精準的介入手術治療……”
說起影像檢查和介入治療,貴陽腦科醫院影像科老主任李德炯娓娓道來。如今已是貴陽市市管專家,現任中華醫學會放射學會委員、貴州省醫學會影像技術分會副主任委員、貴州省醫學會放射學會分會常委兼秘書、貴陽市醫學會放射學分會主任委員、貴陽市介入放射學會副主任委員的李德炯對現代科技與精準治療成竹在胸。
通過“貸款引資,橫向聯合”艱苦創業,介入科擁有了世界一流的以色列產1.5T核磁共振和超高螺旋CT,瑞典產X-刀,直線加速器,以及從美國、英國、奧地利等國家進口的先進設備為腦科醫院精準診斷奠定了堅實的硬件基礎。
蘇金華是首批到北京天壇醫院麻醉科進修神經外科麻醉,如今成長為腦科醫院麻醉第一人。說起麻醉技術,蘇金華主任深有感悟:“別以為麻醉醫生的作用僅僅只有‘打一針’那么容易。這幾十年,我們都在努力讀懂‘打一針’后面的豐富內涵。”談笑之間他話鋒一轉:“與其說個人見證了醫院發展,還不如說醫院成就了我們這批人的青春歲月。”
蘇金華說,醫院發展的這20年,也是麻醉科全力發展的20年。從建立之初只有2個麻醉醫生到現在已有16人的麻醉科團隊,經過不斷的壯大發展已成為集臨床、科研、教學為一體的綜合醫療科室,同時也成為貴州省麻醉醫生規培基地。如今,貴陽市醫療管理集團麻醉管理中心也在這里成立。
從市二醫至今,檢驗科主任楊洪芬一干就是30年。1995年下半年,她被醫院委派到北京天壇醫院進修半年,學到了很多關于檢驗方面的新知識。
經過多年的發展,檢驗科開展的項目多達442項,41人的工作團隊中,高級職稱就有6人,碩士研究生6人,多年來取得了科研成果18余項。目前,針對腦科需要開展了腦脊液寡克隆條帶檢測、體液細胞玻片離心技術等技術。
為了更好地為腦科病人服務,1998年5月該院成立了康復科。由美籍理療師進行物理、運動、作業、語言等治療指導。為腦血管疾病各種后遺癥康復進行治療。7年多來堅持中西醫結合,各種治療手段并用,在臨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療效。經過近20年的發展,貴陽腦科醫院康復科已成為我省最專業,規模最大,設備最齊全的康復治療中心之一,采用對功能恢復有良好療效的PT(運動治療)、OT(作業治療)、語言治療、心理治療、針灸治療、物理治療等手段,對中風偏癱、截癱、小兒腦癱進行全面的功能康復訓練,有效地預防了無數病患殘疾和并發癥的發生,最大限度地恢復生活能力,使患者以社會平等一員重返社會。
在發展中學習,在學習中提高。
多年來,醫院一直將人才培養與科室建設發展并重,推動了醫院快速發展。上世紀90年代初,醫院沒有一個正高醫生,副主任醫生也只有區區19人。這家有著近80年辦醫歷史的老牌醫院,近20年來,在品牌專科上走出了一條不平凡的創新之路,通過幾代人的拼搏,現已發展成為三級甲等綜合醫院,編制床位達2000張,實際開放床位1091張,在職職工1400余人,衛生專業技術人員1193人,其中國家二級專業技術崗1人,三級專業技術崗4人,省管專家2人,高級職稱159人,博士及碩士研究生77名,中級職稱255人。
院長梁顯泉寄語
彈指一揮間,匆匆二十載。
廿年前,二醫人苦尋立身之本、發展之路,進京取經,得天壇醫院之助,確立發展腦科特色之策,由此拉開創辦貴陽腦科醫院的大幕。
廿年前,二醫人,群策群力,開拓進取,選派一批批優秀兒女,拜別白發高堂,吻別嬌妻情郎,泣別待哺幼兒,前赴后繼,來到中國神經醫學的圣殿——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懸梁錐股,學成而歸。
廿年前,天壇醫院的領導和專家傾力支持,一批批醫學精英,以懸壺濟世之心,神乎其神之技,遠赴筑城,常駐我院,解民眾之疾苦,授愛徒以奇招,至今不輟!
歲月不羈,天道酬勤。當年的創業者們,一頭青絲已成華發,二十年的心血,鑄成“貴陽腦科醫院”的金字招牌,踐行了“知行合一、協力爭先、科學發展、爭創一流”的二醫精神,傳承了“厚德、術精、博學、創新”的二醫院訓。后繼者們爭先恐后、不負重托,繼續開創貴陽腦科醫院的新時代,譜寫華麗的新篇章。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如今的二醫已成為以腦科特色著稱的三級甲等綜合醫院,憑借天時、地利、人和之勢,展鯤鵬展翅之姿,全院上下凝心聚力,找不足、補短板,以求真務實、勇于創新的作風,緊握天壇醫院友誼之手,整合自身優質資源,解難題、破禁區,攻堅克難,成就斐然,二醫作為“貴州的天壇”已深入人心,貴陽腦科醫院正走向新的輝煌。
在貴陽腦科醫院成立20周年之際,謹以此文向貴陽腦科醫院的建設者們致敬!向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致敬!向給予貴陽市第二人民醫院、貴陽市金陽醫院、貴陽腦科醫院無私幫助和支持的領導、同行和朋友們致謝!
后 記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由于受報紙篇幅的局限,還有許多在貴陽腦科醫院發展過程中做出重要貢獻的專家們更多感人的事跡我們無法一一描述、名字無法一一提及。但是在貴州人民心中,專家們的名字、形象已深深烙印在他們的心中。
摘自:2016年7月14日
《貴州日報》
記者:景詩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