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復案例
神經外科二病房成功救治一例腦干出血患者
我院神經外科二病房成功治愈一例中等量腦干出血患者:葉XX,男性,36歲,無明顯誘因突發右側肢體麻木伴嘔吐,起病后迅速進入深昏迷,行頭顱CT提示:腦干出血(量約10ml,最大面積約1cm*1.3cm)。入院后短時間內發生腦干功能衰竭,一度出現嘆氣樣呼吸,行氣管切開后,呼吸機輔助呼吸,一周后患者呼吸情況平穩,脫離呼吸機,仍持續高熱、肺部感染及消化道出血。發病后10天患者神智深昏迷,高熱,GCS評分3分,刺痛無反應,雙側瞳孔圓形等大,左:右=2:2mm,光反射消失。監測腦電圖提示:全導彌漫性低幅慢波節律。
持續予大量人血白蛋白及免疫球蛋白支持治療,同時予以催醒、營養腦神經、改善大腦代謝、抗感染、化痰、抑酸等對癥支持治療,反復纖維支氣管鏡吸痰,發病后20天患者神智轉為淺昏迷,GCS評分8分,雙側瞳孔光反射靈敏。發病后30天患者神智完全清醒,GCS評分10分,自動睜眼,可遵囑動作。復查頭胸CT提示:腦干出血全部吸收,雙肺未見明顯感染征象。腦電圖可見:阿法波存,睜眼可抑制,左后顳偶見尖波、棘波,全導偶見慢波節律。 目前該患者病情平穩,氣管套管已拔除,可發單音,生命體征平穩。目前該患者語言清晰,對答切題,無明顯記憶力減退,肢體康復情況良好。
腦干出血是神經系統急重癥,血臨床上較少見,約占全部腦出血的10%。其預后差,病情兇險,病死率高,尤其是出血量大于10ml的,死亡率極高。且發病率有逐漸增高的趨勢。其發病原因不是十分明確,臨床癥狀復雜,近十幾年來神經科學的發展使人們對腦干有了新的認識,高血壓是腦干出血的主要病因,少數患者血脂增高或有冠心病、糖尿病、腦梗死等病史,這些因素均與腦動脈粥樣硬化有關聯,故腦動脈粥樣硬化為腦干出血的次要原因。其他還有與顱內動脈瘤、動-靜脈畸形、凝血功能障礙、口服避孕藥及抗凝有關。男性發生率高于女性。
腦干病變時,典型的表現是病變同側的周圍性腦神經麻痹和對側的中樞性偏癱及偏身感覺障礙-交叉性麻痹,并出現一系列綜合征。多數患者出現昏迷、呼吸不規則、瞳孔針尖樣縮小、應激性潰瘍、交叉性癱疾。顱腦CT掃描或MRI檢查能準確地做出定位和定性診斷。對腦干出血治療的方法主要以保守治療為主。腦干出血預后較差,病死率高,主要死亡原因為呼吸,循環衰竭,其次為嚴重的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和水、電解質紊亂等。在治療上應注意:綜合治療和個體化治療,治療的關健在于維持呼吸道通暢、控制血壓、降低局部顱內壓、預防并發癥及支持治療,且可早期行腦電圖監測,了解大腦電活動情況,對預后評估有一定臨床意義。
對呼吸不規則的患者,應給予呼吸興奮劑,必要時行氣管切開,人工控制呼吸。對中樞性高熱者,可采用戴冰帽或亞低溫全身有效的物理降溫措施,降低基礎代謝率。白蛋白:能增加膠體滲透壓,減輕局部血腫壓迫,增加機體免疫力,腦干出血量較少者(6ml-9ml左右),一般在大量運用白蛋白一至兩周后,意識障礙多有恢復,腦干功能障礙明顯好轉,生命體征明顯趨于平穩;在中等量腦干出血(10ml-14ml左右)癥狀較重者,大劑量持續應用白蛋白,一般在3-4周左右部分病人生命體征漸趨于平穩。同時還需加強護理:要給病人按時翻身扣背,防褥瘡,按摩,預防關節炎和肌肉萎縮。飲食上也要以高蛋白質、易消化為主。腦干出血的病人出現昏迷早且重,腦干功能尤其容易在短時間內衰竭,導致呼吸、心跳驟停。
(神經外科 撰稿)